佛学文库
《心经》的人生启示
《心经》的人生启示
----常静
《心经》的全称为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该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,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。自古以来,本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,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诵。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高僧翻译和注解了这部经典。据不完全统计,《心经》共有七种译本,对本经的注疏至少有百家之多。该经也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必诵的经典。全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二个字,却涵盖了六百卷《大般若经》的内容精华。《心经》所揭示的缘起性空之理,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。如实准确地把握本经的思想内涵,对于学习经教,指导修行,都具有重要意义。《心经》不仅对人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,而且还对人的为人处世有多方面的启示。《心经》对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:一、使人看破世事;二、劝人心无挂碍。现分别简析如下。
一、 使人看破世事
《心经》主要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。在经中说,观世音菩萨以般若之智,观察到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皆是一种假有,最后都归于空无。本经所说的“空”,是性空,是本来空,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,不是相对的,不是没有的,是有而空的。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,山河大地,日月星辰,下至一切用物、植物、动物和我的身体,都是有相的;我们的思想、道理、人事、人情、喜怒哀乐,都是无相的;这一切有相无相的东西在因地上总是空的。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;因为是因缘生,所以无有实体,求其究竟相,毕竟不可得。所以一切一切,无自性,无实体,因缘生,不可得的,所以是性空。
《心经》诸法空相之理有很多论述。如经云: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从上段经文中可以看出,观世音菩萨在修般若空观之时,观照到五蕴都是空幻不实的。所以,在后面经文中佛陀告诉舍利弗,既然五蕴皆空,那么色也就是空的,受、想、行、识也都是虚幻不实的。在此基础上,佛陀进一步对舍利弗说,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,最终都将变为虚无。也就是说,现存的一切事物,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,无自性,无实体,不可得,本性是空。经文所讲的一切法,如十八界、十二因缘、四谛法、六度万行的智得等,都是无相,都是性空的。
《心经》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,无论是亲眷、财色、名利、地位等各种身外之物,最后都是虚幻不实的,我们不能执著于假有,而舍不得,放不下。只有你能看破这一点后,才能去掉贪恋不舍之心,从而做到心无杂染,如意自在。
其实,不仅是本经要人看破世事的虚幻不实,有很多佛教典籍都有这种主张。宋代文学家苏轼就在其《焰口召请文》中分别描写了
前王后伯、英雄将帅、文臣宰辅、文人举子、缁衣释子、玄门道士、他乡客旅、阵亡兵卒、血湖产难、冥顽悖逆、裙钗妇女等各类人物的人生、名利、美貌等的无常苦空。如召请文写了将军征战身亡的凄凉:
筑坛拜将,建节封侯,力移金鼎千钧,身作长城万里。霜寒豹帐,徒勤汗马之劳;风息狼烟,空负攀龙之望。呜呼!将军战马今何在?野草闲花满地愁。
古往今来,凡是为保家卫国做出贡献的将帅,大多会得到“筑坛拜将,建节封侯”的荣耀,这些驰骋疆场的将帅,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,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取得了战争的决定胜利。但历史上有很多的将军并不是这样的幸运,他们非但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,有的还在战争中或被下属暗害,或因指挥不当,或被叛徒出卖而壮志未酬身先死。
《召请文》在描写阵前战士捐躯疆场的惨状时说:
戎衣战士,临阵健儿,红旗影里争雄,白刃丛中敌命。鼓金初振,霎时腹破肠穿;胜败才分,遍地肢伤首碎。呜呼!漠漠黄沙闻鬼哭,茫茫白骨少人收。
战争历来是残酷无情的,刀枪从来不会长眼睛。在战争中有大批战士殒命战场是在所难免的。特别是战败者一方,有时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。在古代战争中,“击鼓出兵,鸣金收兵”是征战的规则。两军交战,就会有“临阵健儿,红旗影里争雄,白刃丛中敌命”的拼搏。在交战的高潮时期,刀枪剑戟纵横驰骋,躲不及的人便会腹破肠穿,肢伤首碎,成为刀下之鬼。
苏轼在《召请文》中还讲述了红颜薄命的遗恨:
宫帏美女,闺阁佳人,胭脂画面争妍,龙麝薰衣竞俏。云收雨歇,魂消金谷之园;月缺花残,肠断马嵬之驿。呜呼!昔日风流都不见,绿杨芳草髑髅寒。
苏轼在这段召请文中说那些竞相争艳的闺阁美女,她们也许在年轻之时能够博得风流男子的欢欣,但是,一旦年老色衰,便会被人弃之不顾。纵然不是这样,或因美色招惹祸患,给自己带来性命之忧,如杨贵妃之流,“肠断马嵬之驿”。昔日的风流美女,顷刻间便成了一堆骷髅。
佛教的一些僧物也都涵盖有看破世事的含义。如僧人所穿的罗汉鞋,左边三个洞,右边三个洞。在每只罗汉鞋上开六个洞,并不是祖师故意要让僧人穿著破烂不堪的鞋子,其内在的涵义是让出家人穿着罗汉鞋时,时刻想到“低头看得破”的人生哲理。低头是表示谦恭有礼,看得破是要看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,以及参破六道轮回和贪喷痴慢疑邪见六大烦恼。更重要的是看破世事的虚幻不实和人生的短暂苦空。
不过,世上有很多人,每天被贪嗔痴心覆盖了自心,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烦恼,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身家性命。仅就贪心而言,很多人都贪图美色、名位、财富等东西,他们常常贪心不足,唯多得求。在这些永无止境的欲望望驱使下,他们常常会绞尽脑汁来获得希望得到的东西。那些贪图美色的人,常常会千方百计来博得女人的欢欣,他们不仅要为美女花费很多的钱财,还要配上更多的精力,有的还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。看过中国古典名著《三国演义》的人,都知道董卓和义子吕布为了争夺美女貂蝉,相互生起怨恨之心,吕布为了得到貂蝉,不惜杀掉董卓。近年来被绳之以法的一些贪官污吏,也多与保养情妇不无关系,更为可耻的是,有的贪官还与人共享一个情妇。他们为他们的贪财贪色不仅丢官弃爵,而且还锒铛入狱,有的甚至被送上断头台。
贪心常常带给人很多痛苦和灾难。曾有则故事说,一个贪财的人一次在过河时,突然遇到河水暴涨。他被冲进河内,就拼命地往对岸游过去,眼看着他快游不动了,对面的人告诉他说,你赶紧把身上背的一袋银子扔掉,这样分量会轻很多,你就可以游过河了。这个人一听说要扔掉一袋银子,他如何也不肯,于是,还坚持背着钱袋往岸边游,但他越来越体力不支,最后被河水淹死了。
对于贪心的过患,《红楼梦·好了歌》中有形象的描述:
世人都晓神仙好, 惟有功名忘不了!
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 只有金银忘不了!
终朝只恨聚无多, 及到多时眼闭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 只有姣妻忘不了!
君生日日说恩情, 君死又随人去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 只有儿孙忘不了!
痴心父母古来多, 孝顺儿孙谁见了?
贪求功名的人,待到身死命终,功名成了一场空;贪求金银之人,活着的时候只恨钱不够多,等到他省吃俭用积聚了很多钱财之时,自己无福享受含恨离世;爱好娇妻美妾之人,死后妻妾又嫁人而去,生前所讲的恩爱之情早已荡然无存。那些疼爱儿孙的父母,生怕自己的儿女受一点委曲,可是把子女培养成人之后,又有几人能对父母孝心呢。
总之,《心经》从照见五蕴皆空,到无苦集灭道,都针对我们对“有”的错误认识及执著,揭示存在现象是无自性空,是假有的存在,目的就是要我们放弃错误的认识,同时也放弃对它的执著。我们应当从《心经》中“诸法空相”中,参透世事的苦空无常,从而放下对功名利禄、荣华富贵的执著。对世事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,做到“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观天外云卷云舒”。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世事,那么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,尘世之间也会少很多纷争。则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。
二、 劝人心无挂碍
在《心经》中有一段话:“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这段经文是说,菩萨能够以般若之智而修六度,达到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的目的。菩萨正是由于依靠般若之智,能够做到心无挂碍。因为菩萨心中没有挂碍,也就没有恐怖,并且远离各种颠倒梦想,从而达到不生不灭的究竟涅槃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此般若之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
因为菩萨修观照般若,心常清净,远离杂念妄想,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,因而能做到心无挂碍,自然不会有恐怖和颠倒梦想。这段经文除了阐释佛教教义之外,还有劝人在平日生活中做到心无挂碍意思。我们都知道,一般的凡夫俗子因为没有证得诸佛菩萨的般若之智,他们常会对诸如家庭、事业、前途等等身外之物的牵挂和贪求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,常会执著于财富、地位、情感、信仰、家庭、事业、人际关系、拥有的知识、自身的见解等,由于执著的关系,我们对人生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占有、恋恋不舍的心态,执著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种种烦恼。
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牵挂,他们每天都会为满足自己的愿望劳心费神,内心没有一刻清闲的时候。有的人为追求完美的生活,而自己的能力又难以实现,常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。当压力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的时候,就导致人出现很多现代人常见的抑郁症、强迫症等各种心理疾病,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。这是因为心中挂碍太多所引起的,所以,一个人若想让自己过得轻松愉快,只有做到心无挂碍,才能成功。
《心经》中还说“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”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有情因为有执著、有牵挂,对拥有的一切都产生恐怖,比如一个人拥有了财富,他会害怕财富的失去,想法如何保存它;拥有地位,害怕别人窥视他的权位;拥有娇妻,害怕被别人拐去或跟谁跑了;拥有色身,害怕死亡的到来;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,怕弄脏了;在大众场合说话,害怕说错了丢面子;黑夜走路,害怕别人暗算;谈恋爱,害怕失恋。总之,对拥有的执著牵挂,使得我们终日生活在恐怖之中。
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、得失、荣辱,无牵无挂,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。就象死亡这样大的事,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,而禅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:比如唐朝的德普禅师在他死亡之前,把所有的门徒全召齐了,问大家:我死了以后你们准备怎样对待我啊?弟子们立刻表示:我们会以丰盛的果物来祭拜,开追悼会,写挽联。禅师说:我死了,你们祭我拜我,我又看不到,不如趁我现在活着,举行这些仪式,让我开心以后再死,好不好?弟子们听了面面相觑,但又不敢违师命,于是布置灵堂,准备了珍馐美味,写祭文,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,禅师吃饱看足了,很高兴,对弟子们嘉奖一番,悠悠坐化。
究竟如何做到心无挂碍,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。首先,善于把握当下。时光流逝很快,世事变化多端。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事,转瞬之间就成为过去。过去的事我们无法去把握,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来,我们也无法预测。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。孔子曾说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意思是说,已经成为事实的事就不要劝说了,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劝诫了,对已经过去的过失或过错不要去责备了。如果我们能够不为过去的事而后悔,也不为未来的事而忧心,只是将心思关注于现在,那么我们就会少很多牵挂。
清代高僧清珙禅师在《山居》诗中说:
过去事已过去了,未来不必预思量。
即今只道即今句,梅子熟时栀子香。
禅师也告诉我们,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远离我们而去,我们无法把握,未来的事情还难以确定,我们也不必预做盘算。现在我们只说现在的话,就像梅子和栀子成熟的时节,我们只闻到它们的香味一样。我们应当只照顾到当下。
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现在,就不可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,所以,对任何人来说,现在才是最重要的,没有了现在就没有过去和未来。把握现在就等于把握了将来,在没有经历太多的人世沧桑,没有遭遇太多的坎坷时,很多人都会感觉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存在。我们会羡慕他人的出色与成功,追求更好的生活。放弃原有的安稳幸福。当曾经的理想希望,曾经的豪情壮志,都似那河流中礁石的棱角,经历岁月的冲刷变得不再锋利愈加平滑时,当自己不再追求时,或许原有的安逸都失去了。
现在是最重要的,过去的已经过去了,未来的还没有到来,我们都无从去把握。我们只能拥有转瞬即逝的现在。有人总是回忆过去或把希望寄托在将来,而不重视现在更应该做什么。我们应当一切都从现在做起,把握住现在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。
把握现在,就是不必为无可挽回的过去而懊丧,也不必为了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想入非非。过去无论自己怎么辉煌怎么灿烂,也已像流星一样滑进无边的黑暗之中。未来是不可预测的,并且是以今天为起点的。所以我们能够切切实实地把握的只有现在,把握现在就等于踏上了成功的征程,也等于为未来奠定了基础。
其次,正确面对得失。在人生之路上,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。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,他就会得意忘形,盛气凌人。就像《范进中举》中的范进,一旦考取功名竟然高兴得发疯了。最后在岳父小心翼翼的拍打之下,才恢复正常。小人得志的事例在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人。小人得志不只是他变得骄傲自满,看不起过去曾多年一起共患难的朋友。《芋老人传》中讲述了一个人在贫穷之时,一次饥饿吃了芋老人煮的芋,他觉得又香又甘甜。后来他时来运转,升迁官位,官府中各种山珍海味他都吃遍了,他忽然想起他贫穷时吃的香甜的芋头,于是便派人去请芋老人为他煮芋头吃,但吃过之后,他却感到又苦又涩。芋老人说,我做的是同样的芋头,并不是我的芋头不好吃,而是因为形势不同了,你的地位变了,所以,你吃同样的芋头的感觉就不一样了。因此,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,应当保持平淡的心态,这样才不会挂碍太多。
人生得意固然不值得过分炫耀,同样,人生失意也用不着心灰意冷,世事并不是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运转的。很多时候,当外在环境和人事与我们的意愿相悖而行时,或是我们的理想和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时,我们都会感到灰心失望。其实,成败相伴,祸福相依是自然界永恒的运行法则。人生遭遇挫折和磨难是无法避免的,当你遇到挫折时,应当化逆境为前进的动力,这样反而更容易取得成功。所以,当一个人在面对失意之时,也应当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,从而变困境为顺境,迎来人生转机。
如果我们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得失,我们就不会为人生的一帆风顺而沾沾自喜,也不会为自己的人生失意而一蹶不振。因为你知道,世事无常,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事事如意,也不会永远落魄失意。这样,你就会时刻保持一种平常心,做到“得意之时淡然,失意之时坦然”。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哀。
其三,保持心境的宁静闲适。佛教主张断除人的贪嗔痴等各种不合实际的欲望,做到少欲知足。如此,才能做到心无挂碍。在这方面,历代祖师都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。北宋著名的杨歧派法演禅师,就是一位心无挂碍的禅师,他常习禅、吟诗于深山之间。他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歌,这些诗歌被收录在《法演禅师语录》中。他的《心闲到处闲》一诗,就是劝人心无挂碍的诗歌。诗云:
但得心闲到处闲,莫拘城市与溪山。
是非名利浑如梦,正眼观时一瞬间。
诗歌多用俗语,使人一读便知道其中的禅意。诗歌首两句“但得心闲到处闲,莫拘城市与溪山”,劝告世人不管是在闹市中生活还是隐居在深山之中,只有心无挂碍才会过得轻松自在、心情舒畅。如果心中有挂碍,放不下世间的功名富贵、名闻利养以及恩爱情仇,即使你躲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之中,也会整天烦恼重重,身心不得自由。反之,如果你能够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、人我是非,那么即便你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生活,内心也不会受到尘世喧嚣的干扰,与生活在没有人烟的深山一样。正如晋代世人陶渊明在其《饮酒》诗中所说,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”因为你的心已经远离世间的是非恩怨,远离了世间人难以割舍的一切,所以,在市朝中发生的喧闹与纷争已经对你没有什么影响了。对你来说住在闹市与住在深山并没有什么两样。
在这首诗歌中,法演禅师告诉我们,人活在世上,只有心中没有牵挂和不舍,才能做到心中无事。心中无事了,你才会整天劳心费神来谋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了。如此,你无论在城市还是在深山中生活,都会过得恬淡自足。
诗歌的后两句“是非名利浑如梦,正眼观时一瞬间”,比前两句更进一步告诉人们如何做到“心闲到处闲”。法演认为,我们之所以不能生活得任运逍遥,是因为常常被人我是非和功名富贵等虚无缥缈的东西充塞了心田。心中有挂碍的人,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盘算着世间人我是非,名位富贵。这些是非名利都如梦幻泡影,顷刻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其实,一个人过得快乐与否关键是心境。与身外之物并没有直接的关系。如果心中无染,无牵无挂,虽然你没名没位,你依然能够过得自在逍遥。孔子的弟子颜回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,他虽然过着“一箪食、一瓢饮”的贫穷生活,但仍然不改生活的情趣。所以,孔子在向别人提到颜回时说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居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亦不改其乐。”
在中国佛教史上,有许多祖师都劝人少欲知足,内心娴静。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在《寒山诗》中说:“一住寒山万事休,更无闲事挂心头。闲于石壁题诗句,任运还同不系舟”。寒山与拾得常住天台山寒岩,他们在寒岩过着一种逍遥自得,任运随缘的生活。寒山的这首诗歌就反映了自己看破世事,心无挂碍的闲适自在的心境。
宋代高僧无门慧开禅师也劝人要做到心中无事,认为这样才能生活得心情舒畅,轻松自然。禅师在《春有百花秋有月》一诗中说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慧开禅师的这首诗是佛门中最为流行的诗歌,也是劝人看破放下心中痛苦烦恼的最好劝世诗。禅师认为人世间随时都可以发现自然的美景,春天有百花争艳的美景,可以陶冶情操;夏天有习习的凉风,给人带来凉爽;秋天有皎洁的月光,令人心旷神怡;冬天白雪皑皑,给人以冰雪高洁的遐思。一个人活在世上,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种心境。如果你的心情好了,心中没有烦恼挂碍了,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欢乐,你也会感到在世间处处都充满温馨。所以,慧开禅师诗歌的后两句说:“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
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,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。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,夜夜是良宵了。没有了世事的牵挂,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。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。此时,你就是一位“幸为福田衣下僧,乾坤赢得一闲人。有缘即住无缘去,一任清风送白云”般的心闲之人。
方丈介绍更多>>

果光大和尚——兴化禅寺的第十三代住持 俗姓李,名继金,法名果光,号法润,山东郓城人。1969年12月生于佛教家庭。